《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以特色科技创新 提升知识运营质量 ——河南科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八月的华北平原热浪袭人,草木葱茏,尤其是农田中,各种庄稼生机勃勃长势,令人欣喜。 记者一行来河南科技学院采访时,正遇到刚从北京归来不久的茹振钢教授。 茹振钢教授是中原学者,中国著名育种专家。他培育并推广了家喻户晓的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等,解决了高产与抗病的关键问题,累计种植上3亿多亩,增产效益达100多亿元,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累计为学校上交成果转化费700多万元。 这是河南科技学院以特色科技创新提升知识运营质量的缩影。 突出特色 科技创新定位明确 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历史久远,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历经北方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长治分院、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平原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才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以农科为优势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 638人,其中专任教师1 211人,教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2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4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20余人,双聘院士、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24人。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1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98人。聘请7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科研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经济”的宗旨,在产学研结合、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三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河南科技学院技术转让收入在全国高校排名第47位。 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来,学校按照以应用研究为主,积极推进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定位,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的指导方针,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聚焦地方和行业急需,通过项目立项等方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4年以来,科研经费投入总额达26 018.72万元,其中外源经费总额15 493.33万元,学校投入总额10 525.39万元,占学校总收入11.38%。 在学校投入中,科研项目配套费6 404.39万元,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2 112万元。形成了全校上下重视科研工作,全体教职员工主动参与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局面,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 658项,其中国家级83项,省部级577项;公开发表论文4 653篇,出版著作634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4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1项;取得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授权7个,专利授权428项,其中发明专利134项。与企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协议85项,争取经费1 904.103万元,实现了新技术的直接转移;新品种转化实现的直接经济效益4 303.92万元,社会经济效益约140亿元以上。 学校还充分发挥有大批涉农学科、涉农教师,长期从事农业与生物技术的优势,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五年来承担科普与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116项,派出科技服务人员近5 000人次,通过现场指导、专题培训、咨询服务等,推广新的实用技术和品种,为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多策并举 构建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举措、新途径和新模式,为成果转化注入了更多新活力。 首先,完善组织体系,确保成果转化的组织保障。一是成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副校长担任,成员有科技处、监察处、审计处、人事处、成果所在学院等,负责审批成果宣传策划、推广方案、成果转让费、权益分配、协调等工作,形成了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新局面;二是按照“资源整合,特色发展”的原则,遴选了小麦研究院、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园艺植物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研究中心、景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品质控制研究中心、畜禽智能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疫病和残留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物联网研究中心、农业机器人应用研究中心、起重设备安全运行监控研究中心、精密与微细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性吸附分离材料研究中心等13个优势学科方向的研究平台,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研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 其次,强化制度激励,确保成果转化的制度依据。一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从2003年起,学校先后出台知识产权管理暂行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新育成动植物品种及其他新产品命名管理规定等,并根据新要求及时修订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确保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二是根据新精神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新举措。新的科技成果促进法发布后,学校逐步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对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转化方式、成果认定、日常管理职称评审、离岗创业、挂职、兼职等称给予了明确规定;提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对成果完成人的奖励比例,将转化收益的70%奖励成果完成人,10%奖励成果所在学院,20%归学校。三是完善工作程序。根据最新政策,完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流程;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示制度,规定所有通过协议定价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事项均在校内公示15天。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集体决策制度。一般科技成果由主管校长审批,各院(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由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审批,成果推广转化单位组织实施,确保成果转移转化决策规范科学。 第三,加强协同合作,确保成果转化的协同效应。深化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战略合作。先后与鹤壁、济源、濮阳、辉县、长垣等地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农科院、中粮集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全方位的校地、校企合作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学科成果的示范开发,加强合作载体建立,不仅为学生参与研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合作建立了“棉花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由河南科技学院牵头的以棉花品种为主体的“中国河南—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专程视察了该示范园区,对河南科技学院合作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参与了新乡市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了河南科技学院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建立了河南科技学院“创客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新乡市签订了科技协同创新创业联盟协议,通过构建技术、设备、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共同推进新乡市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计划。学校作为联盟单位参与申报和创建的新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15年2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乡市政府授予学校“创建新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殊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第四,构建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确保成果转化的效益。一是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中,学校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在“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的推广中,学校采取了“科学布点,依托企业,构筑网络,同步推广”的成果转化模式。在百农矮抗58适宜区域,以省为单位建立市县两级高产示范田147个,选择五家全国种业五十强企业作为一级授权推广单位,分省区构筑网络,繁育推广,吸收153家种子企业作为二级授权推广单位,为县乡两级繁种供种提供技术保障,实施省内外同步推广战略,打破了一省一地先试推再扩展的传统模式,其推广速度较传统模式提高8~10倍。百农矮抗58的迅速推广为种子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河南省120多家种子企业顺利实现了向股份制的改制转型。二是学校主动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联系,就学校科技成果如何进行交易进行了深入探讨。首次尝试以公开竞拍的方式对“百农4199”“百旱207”“百农201”等3个河南省审定小麦新品种进行转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优良品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国品种转化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 未来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畏艰辛、披荆斩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冒”的劲头,没有一点“创”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 河南科技学院发挥知识产权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条依托知识产权运营引领创新经济、品牌经济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道通途正逐步铺开。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逐步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职称评定、考核评价和工资、激励等方面制度。陆续出台科技人员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离岗创业的具体政策和管理办法。多点发力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优化知识产权创造的产出质量,提高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也拓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范畴。 河南科技学院深知,激励方面制度、管理办法的改革,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 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未来,河南科技学院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河南科技学院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将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助力中原建设的强音。 八月的华北平原热浪袭人,草木葱茏,尤其是农田中,各种庄稼生机勃勃长势,令人欣喜。记者一行来河南科技学院采访时,正遇到刚从北京归来不久的茹振钢教授。茹振钢教授是中原学者,中国著名育种专家。他培育并推广了家喻户晓的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等,解决了高产与抗病的关键问题,累计种植上3亿多亩,增产效益达100多亿元,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累计为学校上交成果转化费700多万元。这是河南科技学院以特色科技创新提升知识运营质量的缩影。突出特色 科技创新定位明确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历史久远,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历经北方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长治分院、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平原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才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以农科为优势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 638人,其中专任教师1 211人,教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2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4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20余人,双聘院士、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24人。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1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98人。聘请7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科研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经济”的宗旨,在产学研结合、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三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河南科技学院技术转让收入在全国高校排名第47位。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来,学校按照以应用研究为主,积极推进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定位,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的指导方针,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聚焦地方和行业急需,通过项目立项等方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4年以来,科研经费投入总额达26 018.72万元,其中外源经费总额15 493.33万元,学校投入总额10 525.39万元,占学校总收入11.38%。在学校投入中,科研项目配套费6 404.39万元,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2 112万元。形成了全校上下重视科研工作,全体教职员工主动参与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局面,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 658项,其中国家级83项,省部级577项;公开发表论文4 653篇,出版著作634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4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1项;取得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授权7个,专利授权428项,其中发明专利134项。与企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协议85项,争取经费1 904.103万元,实现了新技术的直接转移;新品种转化实现的直接经济效益4 303.92万元,社会经济效益约140亿元以上。学校还充分发挥有大批涉农学科、涉农教师,长期从事农业与生物技术的优势,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五年来承担科普与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116项,派出科技服务人员近5 000人次,通过现场指导、专题培训、咨询服务等,推广新的实用技术和品种,为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多策并举 构建成果转化的新模式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举措、新途径和新模式,为成果转化注入了更多新活力。首先,完善组织体系,确保成果转化的组织保障。一是成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副校长担任,成员有科技处、监察处、审计处、人事处、成果所在学院等,负责审批成果宣传策划、推广方案、成果转让费、权益分配、协调等工作,形成了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新局面;二是按照“资源整合,特色发展”的原则,遴选了小麦研究院、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园艺植物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研究中心、景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品质控制研究中心、畜禽智能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疫病和残留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物联网研究中心、农业机器人应用研究中心、起重设备安全运行监控研究中心、精密与微细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性吸附分离材料研究中心等13个优势学科方向的研究平台,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研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其次,强化制度激励,确保成果转化的制度依据。一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从2003年起,学校先后出台知识产权管理暂行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新育成动植物品种及其他新产品命名管理规定等,并根据新要求及时修订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确保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二是根据新精神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新举措。新的科技成果促进法发布后,学校逐步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对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转化方式、成果认定、日常管理职称评审、离岗创业、挂职、兼职等称给予了明确规定;提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对成果完成人的奖励比例,将转化收益的70%奖励成果完成人,10%奖励成果所在学院,20%归学校。三是完善工作程序。根据最新政策,完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流程;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示制度,规定所有通过协议定价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事项均在校内公示15天。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集体决策制度。一般科技成果由主管校长审批,各院(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由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审批,成果推广转化单位组织实施,确保成果转移转化决策规范科学。第三,加强协同合作,确保成果转化的协同效应。深化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战略合作。先后与鹤壁、济源、濮阳、辉县、长垣等地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农科院、中粮集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全方位的校地、校企合作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学科成果的示范开发,加强合作载体建立,不仅为学生参与研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合作建立了“棉花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由河南科技学院牵头的以棉花品种为主体的“中国河南—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专程视察了该示范园区,对河南科技学院合作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参与了新乡市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了河南科技学院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建立了河南科技学院“创客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新乡市签订了科技协同创新创业联盟协议,通过构建技术、设备、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共同推进新乡市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计划。学校作为联盟单位参与申报和创建的新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15年2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乡市政府授予学校“创建新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殊贡献单位”荣誉称号。第四,构建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确保成果转化的效益。一是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中,学校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在“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的推广中,学校采取了“科学布点,依托企业,构筑网络,同步推广”的成果转化模式。在百农矮抗58适宜区域,以省为单位建立市县两级高产示范田147个,选择五家全国种业五十强企业作为一级授权推广单位,分省区构筑网络,繁育推广,吸收153家种子企业作为二级授权推广单位,为县乡两级繁种供种提供技术保障,实施省内外同步推广战略,打破了一省一地先试推再扩展的传统模式,其推广速度较传统模式提高8~10倍。百农矮抗58的迅速推广为种子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河南省120多家种子企业顺利实现了向股份制的改制转型。二是学校主动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联系,就学校科技成果如何进行交易进行了深入探讨。首次尝试以公开竞拍的方式对“百农4199”“百旱207”“百农201”等3个河南省审定小麦新品种进行转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优良品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国品种转化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未来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畏艰辛、披荆斩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冒”的劲头,没有一点“创”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河南科技学院发挥知识产权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条依托知识产权运营引领创新经济、品牌经济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道通途正逐步铺开。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逐步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职称评定、考核评价和工资、激励等方面制度。陆续出台科技人员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离岗创业的具体政策和管理办法。多点发力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优化知识产权创造的产出质量,提高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也拓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范畴。河南科技学院深知,激励方面制度、管理办法的改革,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未来,河南科技学院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百折不挠,求实求效。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河南科技学院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将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助力中原建设的强音。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网址: http://henankejixueyuanxue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0543.shtml


上一篇: 本刊征稿简则
下一篇: 园艺论文_不同碳氮源对花脸香蘑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